查看原文
其他

一位被遗忘的民国传奇女性,以“人的尺度”重新丈量中国近代史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Author 先知书店


▲1913年,沈亦云、黄郛夫妇在天津 | 选自《亦云回忆》

1936年5月,在内攻外逼中,黄郛铩羽南归,绝望已极、衰弱已极的他决心此生终老莫干山,再也不出山过问政事了。

可是,油尽灯枯的黄郛也终于撑不住了,经过德国医生的仔细诊断,确诊黄郛所患系肝癌。癌症在如今都属于不治之症,何况是当时,虽然多方延医问药,黄郛的身体还是一天病比一天。

10月10 日,蒋从南京赴杭州,途经上海时,特至宏恩医院探视并致以慰问。蒋告诉黄郛:抗战准备已过半程,再一二年可全就绪,以前种种委曲,未曾枉做。蒋走后,病榻上的黄郛对夫人沈亦云说道:“果能如此,死且无憾,何况于病!”沈亦云“忍泪而笑”。可惜后来抗战突然爆发了,国民党在大陆也失败了,黄郛的名誉随之全毁……

一位被遗忘的民国传奇女性沈亦云,以“人的尺度”与她的亲身回忆,重新丈量了中国近代史——

她是一个时代大潮裹挟下的女人,历尽风云:长成之年,正逢辛亥革命,因理想而组织女子敢死队;自嫁给民初政坛风云人物黄郛,从此一生的命运,就再也无法与整个近代史分离。后被史家唐德刚列入民国最值得看的三个传奇女子。

她身处一个历史“暴风眼”中的家庭,她写家史,即是在写国史。她的丈夫黄郛与孙中山、黄兴关系密切,更是蒋的“拜把子兄弟”,历任要职,上海光复、护国之役、北伐战争等改变历史、国运的关键事件从不缺少他的身影。却因为时常身居幕后,被史家屡屡忽视。作为蒋氏的“政治灵魂”,亦云笔下黄郛的艰难处境,也从侧面反映了蒋最终失败的原因。


她更用一种人性的尺度,史家中少有的识见,娓娓道来那些即使一流史家也难以评判的历史公案——促成辛亥和议的各方因素,革命之时的一般民气,济南惨案的幕后隐情……正如亦云所说“历史的尺度,可能为人道的尺度”。这部《亦云回忆》,虽述国事,却饱含人性的关怀;说人道事,皆是历史的温度。

也正因此,胡适读罢后叹道,亦云笔下个人播迁中的国变家忧,唯有李清照千古名篇《金石录后序》可相比拟——两个传奇女子的才情、境遇都是如此相似:

丈夫早逝,因国变而流离,又在流离中艰难地保存成箱资料:她们的写作为一份共同的情感回忆,也为文化、历史之存续。正如亦云所说“可珍贵之史料,其间实含有可珍贵之人情”。

▲留日时期的黄郛(左)和蒋(右)

为此,先知书店诚挚推荐沈亦云的《亦云回忆》:

●极具可信度的真实回忆:融合微观的自传和宏大的历史变迁,没有枯燥的说教,只有个人活生生的经历。插入乱离中留存的大量珍藏函电史料加以佐证,非那些信口开河的所谓史书可比。

●唐德刚协助整理,兼具文学的生动与历史的厚重:书稿历经十年写就,几经增删补正;沈亦云的文字本就颇为典雅,又由口述史大家唐德刚协助整理成稿,可谓可读性和历史价值的双重保障。

●独家、稀见:作者特殊的身份,历史的纠葛,让这部书直到在海外出版半个世纪之后,才在大陆首版,目前已全网断货,先知书店仅剩最后的少量库存。识别下图二维码,即可一键收藏!


▍延伸阅读

羽戈|读唐德刚,悔恨不已

近代史上的关键一步,竟然是某个人一念之差

历史的歧途,到底从哪里开始

他打算一年睡365个日本女子,自称民族英雄

历史的细节,让人感到可怕

她的故事惊得我目瞪口呆,然而她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

西安事变,原来如此

王鼎钧:我真佩服日本人的教育,教人至死不悟!

他将历史写得剥皮见骨,比小说还好看

唯有他才能写出这样有深度、有内幕的书

王鼎钧:很多人都会这个样子,先诚后诈,先仁后暴

鲁迅逝世86周年纪念 | 他不仅是民族魂,更是民族的解毒剂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